內埔鄉(後堆)

「後堆」的客家庄,亦在公元一六九八年前後開庄。據聞,下樹山庄之林姓祖先,係由萬巒二溝水移來,或係內埔鄉開庄之始,再據後來此地成為內埔地區米糧出口港之事實來判斷,可靠性極大。除林姓之外還有賴、李、馮、鍾、利、黃、曾各姓人,由濫濫庄沿河而上至下樹山,再到內埔及其他各庄。相傳內埔一帶之林木比下樹山少得多,很快就被這批先人發現,於是乎,到了下樹山的人陸續轉到此地,先拓成一塊旱田(客家語叫為「埔」),因在四週密林之內,乃將此地叫為內埔。

依照六堆的地勢,內埔雖被排為後堆,但於交通方便上說,實是六堆中心。雖有俗諺「頭美濃、二萬巒、三麟洛、四內埔」這是以人口的多少來說,如依商場之繁榮言,內埔應居首位,現在仍如此。公元一七二一年朱一貴之亂六堆成立之初,邀集士紳協議對策時,也在內埔媽祖宮集會,可知早已是六堆自治中心,亦是文化中心,至於六堆忠勇精神的殿堂---忠義亭,最初大家都曾希望建築在內埔的,後來因各種緣故,主持者(鳳山縣令)終選了西勢。當初後堆包含下列十五庄:

內埔庄、番仔埔庄、檳榔林庄、早仔角庄、忠心崙庄、羅經圈庄、茄苳樹下庄、竹山溝庄、下樹山庄、泥埤子庄、新東勢庄、東片新庄、景興庄、上樹山庄。

內埔鄉現在共有二十三村,客家村有十四村,如下:

現村名

舊名

         

內埔村

內埔庄

1. 內埔鄉公所所在地

2. 民國五十八年內埔村分成二村

3. 內埔村為東半部,尚包括魚寮下、七份仔、竹東成一村。

內田村

內埔庄

民國五十八年三月,分內埔村西半部與溝背、埤頭下成一村。

東寧村

老東勢

光復後由老東勢與塘堵、新屋下成一村

東勢村

新東勢

光復後新東勢、凹仔底(大和庄)成一村

富田村

老北勢

光復後老北勢與溝背、新屋下、上和順林、中和順林、下和順林等小庄合成一村,更名富田村

豐田村

新北勢

1. 光復後改名豐田村,民國六十二年東半部析出振豐村

2. 豐田與上竹頭角、細庄仔成一村

振豐村

新北勢

1. 民國六十二年由豐田村析出一村名振豐村

2. 與西溝尾成成一村

竹圍村

竹圍庄

 

上樹村

上樹山

 

美和村

中心崙

光復後中心崙(忠心崙)改名美和村,並與羅經圈合為一村

和興村

 

光復後由下樹山、牛埔下、茄苳樹下、竹山溝、柑園泥埤仔等小庄合併成一村,命名和興村

興南村

番仔埔

1. 光復後番仔埔與檳榔林、早仔角三庄合併成興南村

2. 檳榔林後來另成一村

義亭村

檳榔林

1. 民國四十一年二月由興南村析出成一村

2. 檳榔林庄更名義亭村

東片村

東片新庄

1. 光復後東片新庄改名為東片村

2. 與軟窩(景興)合併成一村

home3.gif (1841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