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洛鄉、長治鄉(前堆)

麟洛鄉亦與竹田、萬巒、內埔三鄉同時,即公元一六九八年前後,由濫濫庄溯上麟洛河而至麟洛再發展到竹架下庄,田心庄、老田尾庄等,幾乎全部為客家庄。據說,最初開庄的是嘉應州人徐俊良先賢。開拓之初曾發現大龜特多,所謂「有龜必有麟」乃象徵「麟趾呈祥」之兆,故定名為麟洛,與長治兩鄉合為「前堆」。日據時期亦初分為麟洛、長興兩區,後合為長興庄,光復後併入屏東市,不久復歸為長治鄉。嗣於民國四十年四月再度分為長治鄉、麟洛鄉,以迄於今。

長治鄉的開庄,與其他地區稍為不同,除一小部份閩南族及一部份由麟洛逐漸移居至此之外,最主要的村庄及姓氏(邱、張、羅、黃、廖五姓)是邱永鎘先賢開墾火燒庄時帶來的,邱永鎘先賢於公元一六八六年和六堆的先人一樣,隨軍來台,因其素有商賈之才,軍隊解散後未隨眾人前來濫濫庄開墾,獨自留在台南盧、林、李三姓行,當小夥計,後來老闆器重,命其攜款前來屏東開設分行,祇因當時的屏東居民不多,四圍的里港,萬丹等衛星村落更未發達,因此來往人少,買賣不多,批發行的生意難做。就在此時,聞知先到濫濫庄的同鄉,已進到麟洛、內埔等處開墾,且有成就,乃即回去台南向其老闆辭職。隨由安平回去原鄉招集前記五姓青年,以香園樹下(現香揚村)為基地,進而入殖火燒庄潭頭庄等現在的長治鄉一帶。尤於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由隘寮溪攔水鑿圳引入之後,開墾事業更加順利。當時來台的農民多是單身漢,以竹條搭寮於墾地中間居住,早出晚歸,常常忘記熄滅爐火,因此農寮被燒不止一、二次,於是後來被人稱為「火燒庄」。此一事實,六堆各地皆然,亦可窺見當時纂路藍縷之一端哩。

前堆當時分為上下前堆、上前堆就是現在的長治鄉,下前堆則為麟洛鄉,當時有下記各庄:

上前堆計十一庄:竹葉林庄、崙上庄、火燒庄、新潭頭庄、舊潭頭庄、下厝庄、香揚腳庄、溪埔庄、新威庄、田寮庄、三座屋庄。

下前堆計六庄:麟洛庄、上竹架庄、下竹架庄、老田尾庄、徑子庄、田心庄。

麟洛鄉於民國四十年由長治鄉析出成一鄉,全鄉共七村均為客家村,如下:

現村名

舊名

         

麟頂村

麟洛庄

在麟洛庄北、東柵

麟蹄村

麟洛庄

1. 麟洛庄庄頭

2. 麟洛鄉鄉公所所在地

麟趾村

麟洛庄

麟洛庄尾

新田村

麟洛新庄

光復後由新庄、老田庄、新圍三小庄合併成一村,命名為新田村

田中村

上竹架下

上竹架下

光復後上下竹架庄合成一村,命名為田中村

田心村

田心村

 

田道村

徑仔庄

光復後改名田道村

長治鄉共十六村,客家村十村,如下:

現村名

舊名

         

進興村

新潭頭庄

1. 新潭頭東半部,與河壩寮(上寮下寮)成為一村命名進興村

2.長治鄉鄉公所所在地

新潭村

新潭頭庄

新潭頭西半部,與三座屋、單座屋合併成一村

長興村

長興庄

俗名火燒庄,長興村為長治最早開庄部落

崙上村

崙上庄

 

德協村

德協庄

又稱竹葉林庄,德協於光復後分成二村,北為德協村,南為德成村。

德成村

德協庄

香楊村

香櫞樹下

早基該地香櫞樹,其果實香櫞瓜,日據時改為香楊

潭頭村

老潭頭庄

 

復興村

份仔庄

光復後份仔,新威(荊桐腳)命名復興村

德榮村

下屋庄

光復後下屋與煙墩下、芎蕉腳合成一村,命名德榮村

home3.gif (1841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