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冬鄉、新埤鄉(左堆)

佳冬、新埤兩鄉先人亦由濫濫庄,沿河到此開庄,據說是先到現在南州附近的南埔,和閩南人雜居,居住幾年間,客家人增至幾十家後,覺得諸多不便,乃沿當時的「北岸河」到了現在的新埤鄉南豐村(舊為南岸村)開基,其年代與其他各鄉差不多。由商岸庄才開始展到打鐵庄(因有打鐵寮)建功庄(朱建功先生開庄)昌隆庄(先開東埔,後開戴昌隆先生所有地附近)茄苳腳庄(佳冬)乃至新埤庄等各村庄。北岸河在當時是內社溪的下游,水流量很大,常鬧水災,因此當時的墾民就在南岸上游種樹以作護岸,猶似今日的保安林。竟甚成功,不但抵制了洪水,甚至後來河流轉道南邊成為砂崙河,不久後又沖闢了現在的新埤河。因此北岸河、沙崙河浮復為旱地,新埤區墾植面積增大。日後新埤河越來越大,終將新埤地區和佳冬地區劃分了。幸得兩地區的密林不多,拓荒較易,不久成為良田千頃,居民數萬。佳冬因有海岸,小舟可以寄港,近海交通方便,是六堆唯一有海產之地,新埤、佳冬兩鄉合併為左堆,其分佈如左下:

左堆十三庄:現屬佳冬鄉者當時有:茄苳腳庄、石公徑庄、下埔頭庄、昌隆庄、半徑仔庄。現屬新埤鄉者當時有:新埤頭庄、打鐵庄、南岸庄、建功庄、千三庄、餉潭庄、糞箕湖庄、胡盧尾庄。餉潭庄以及糞箕湖庄是由平埔族和客家族開拓的,尤其糞箕湖附近的社寮、全住客家人。可是內社河沖開新埤河後,常有洪水氾濫,居住不安,客家人才遷至新埤附近一帶,餉潭、糞箕湖兩庄現已變為平埔族的部落了。

佳冬鄉現在共有十二村,客家村有六村,如下:

現村名

舊名

         

佳冬村

六根庄

1. 日據時改名茄苳腳,光復後分二村

2. 佳冬村是佳冬鄉公所在地

六根村

六根庄

1. 日據時改名茄苳腳,光復後分二村

2. 六根仍照舊名,稱六根村

昌隆村

東埔庄

昌隆老庄

光復後昌隆庄分成二村,東半部為昌隆村

豐隆村

昌隆庄

昌隆西半部為昌隆新庄,光復後昌隆西半部與武丁潭、三間屋合併成一村,命名豐隆村

萬建村

半徑庄

(半埂庄)

日據時改名半見庄,光復後改名萬建村

賴家村

下浦頭

光復後下浦頭與葫蘆尾(葫蘆頸)合成一村

():石公徑(石峰徑)清朝時代原為客庄,日據時改名「石光見」,光復後分成石光、玉光二村,現在已成福佬庄。

新埤鄉現在共有七村,客家村有四村,如下:

現村名

舊名

         

新埤村

新陂頭

(新埤頭)

1. 新埤鄉鄉所在地

2. 光復後新埤與干三(萬興)、埔角、河壩底合成一村

打鐵村

打鐵庄

包括阿四寮、打鐵寮合併成一村

建功村

建功庄

建功與沙崙、番仔角、新竹寮合併成一村

南豐村

南岸庄

南岸與下寮(北岸庄)、豆腐寮、珠高寮合併成南岸村,民國六十八年八月改名南豐村

home3.gif (1841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