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堆客家文化園區設計說明  

前    言

六堆地區是台家人最早聚居的地方。

有「渡台悲歌」描繪勇渡黑水溝之堅毅精神,有面對與原鄉不同的地理及人文環境,且因族群關緊張而發展出具防禦特色的聚落文化。

其建築之佈局,非中國傳統之宮庭、官式格局及江南園林之庭台樓閣,觀園樓、夥房皆家族為本,其建材之使用皆以當代一般性之材料為主,除滿足生活機能外,並無太多憩空間及裝飾性之語彙。

如何讓六堆客家文化園區深具地方的特色,又能與世界接軌是一項深具意義的挑戰。

設計構想

山腳下的聚落

承襲傳非複製傳統

  以現代的設計手法,塑客家新的聚落建築。

設計需求

博物館

提供歷史、文物、建築之典藏、研究及展覽。

 

客家生活體驗

文化保存、傳承及住宿體驗。

 

生態園區

東港溪、農田景觀、植栽、水資源、生態工法..等之呈現。

設計說明

1.山腳下的聚落──

20公頃的土地上,開埤造圳、堆山,重現山腳下的聚落,並劃分出展覽與體驗傳統的區域。

2.聚落之佈局──

以代表客家建築之平面因素,在園區內重現,以世界觀的角度而言,客家建築之代表以原鄉之圓樓為代表,而六堆的建築以夥房為出發,發展出聚落空間,故取圓樓之意像塑造六堆廣場,以聚落之佈局,呈現出聚落廣場之生命力,並串連展覽區之各棟主建築。

3.廣場之配置──

中軸線之配置,常見於官式建築與聚落配置相違背,故採用放射線之配置方式,用廣場連接不同的建築群。

六堆廣場:

為展覽區主要的廣場,可辦大型活動,廣場地面之圖騰,採用六堆地區的縮圖,表達進入六堆地區先經過高屏溪(下淡水河),到達六堆,以大武山為背景。

入口廣場及地標:

用代表六堆的六根鋼柱,支撐一片薄膜(),並以地標(美濃東城門)為端點,塑造入口之意像,輔以燈光設計,讓夜間也能呈現另一風貌。

農夫市集:

傳統建築群與六堆廣場之中介空間,以簡單的六座門樓輔於薄膜,營造新穎的市集環境,並於側面設置田埂及水圳,重塑傳統的場景。

4.體驗客家建築──

在山腳下配置客家傳統建築,文化研習館以劉氏宗祠、住宿體驗館以蕭家古宅為藍本,並結合農夫市集、水圳、隘門及農田景觀之傳統之元素,期望重塑堆之場景。

5.景觀計畫──、綠、紋

近年來,永續發展的理念在各領域中都被熱烈地討論著,而在景觀的專業範圍裡,「藍」帶、「綠」地人文活動「紋」是三個重要的系統。設計者須將此三者靈活整合,使之和諧交融,而在功能及美感上能符合甚至超越使用者的需求。在本案中,我們將以同樣的理念貫穿整個設計乃至施工流程,務使當地的空間、人文與自然永續地共存共榮。

工程進度

本工程原分三期,為讓園區早日開館使用,將一、二期合併(展覽區),使參觀動線及展覽之內容能完整的呈現。另三期(體驗傳統區)提早半年開館,進度如下:

  一、二期工程:

1.    925月:設計定案。

2.    926月:提出綠建築審查。

3.    929月:發包文件及建照完成。

4.    9210月:公告發包。

5.    9211月:開工。

6.    94年元月:主體工程完成。

7.    946月:裝修工程完成並開館。

  三期工程:

   預定95年元月開館。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