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客家運動之研究(19872000)

研究生: 曾金玉

學位類別: 博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學年度: 88

[摘要]

 壹、研究結果

本論文以歷史詮釋性的角度探討一九八七年迄今的客家運動,本研究探討三個主題:一、客家運動出現的原因;二、客家運動的發展;三、客家運動的意義。

 一、 家運動出現的原因有三:大環境的鬆動、語言政策的影響與新興社會運動的興起。

二、 客家運動的發展:本文探討的客家本土組織是以具改革性的客家團體為對象,擇以客家雜誌、臺灣客家公共事務協會與寶島客家電台做個體分析。客家雜誌以文字勾勒族群圖像和探討客家議題,臺灣客協和客家電台則以實踐行動來展現客家意識。

三、 客家運動出現的意義:使客家族群重現與邁向多元文化的社會。從深化的層面視之,客家運動所代表的意義,可供社會公眾集體學習的良善法則與族群彼此交融的和諧空間。

 貳、主要研究發現

ㄧ、客家族群目前最大的問題:

(一)客家文化的弱勢:特別呈現在語言的使用上。

(二)眾多的客家人為孤立的個體:除了傳統客家聚集地,大多數的客家人為孤立的個體,彼此缺乏聯繫,阻絕了客家活力。

二、客家運動的訴求都要求國家力量介入客家文化的弱勢地位源於資源匱乏、眾多的孤立個體無法形成族群的溝通網路,此非賴政府無以自行克服障礙。

三、運動的訴求從早期著重於客語的保存,日後擴大為客家文化的復振近年來為突破社會大眾對客家運動只停留在「爭取客語發言權」的理解上,從客家藝術的提倡至義民大學與客家園區設立的構想,顯示訴求已著重族群文化的全面復興。

四、積極性的客家團體相繼成立,推動異質的運動目標。

從客家雜誌、臺灣客協到客家電台,直至目前尚在籌組的臺灣客家教授協會,客家運動持續在繁多的階段性目標下進行,執行的方式都因行動者實踐理念差異而產生頗大的出入。

五、新的客家人出現

經由多年的客家運動後,客家人的客家意識逐漸強化,客家社會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識_客家權利意識和行動意識,新的客家人使客家的主體性逐漸確立。

六、未來客家菁英推動客家運動可能走二種路線:一是直接參政;二是菁英份子直接回到原鄉,凝聚族群共識。

第一種路線的客家菁英,以族群意識做為個人的政治資源,是一種無法避免的現象,事實上兩者間並無衝突。

第二種路線認為到客家社區,從事客家文史工作,宣傳運動理念,自己所創造、詮釋的客家文化,才具有主動性和實踐力,不致於變成疏離群眾的菁英。

 

 

 

~~有關論文之全文內容可至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查詢或下載~~

 
 

六堆客家鄉土文化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