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工藝消費文化之社會生態研究

研究生: 黃基鴻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學年度: 90

[摘要]

對美濃工藝直截的聯想反應,會立即浮現兩樣東西,一是紙傘,另一則是陶藝。美濃工藝發展雖不比鶯歌陶瓷、三義木雕那般繁盛,然而以她本身規模小卻能迅速崛起,也非前兩者所能比擬,除了美濃本身文化背景支撐外,美濃工藝能打響名號,與台灣社會環境與觀念的轉變應是同聲共氣,也就是說美濃工藝能有今日樣貌,除了本身基礎條件外,很大部分是來自於社會潮流的影響。

生態的主要意義是對環境的適應,某地域單位內自然、生物與文化特質的互動通常是生態研究的最高目標,然而如何在生態研究中處理人類文化因素的作用是一項方法論上的難題,文化代表人類對特殊環境的適應,而文化區的概念是要指出在具有相同環境的一個地區內「行為的一致性」,史徒華(Julian H. Steward)於1960年代提出「文化生態學」(cultural ecology)概念所要追求的,是「存在於不同的區域之間的特殊文化特質與模式之解釋」,而非可應用於所有文化-環境之狀況的通則,文化生態學的三個基本步驟為:

第一項,分析生產技術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第二項是分析以一項特殊技術開發一特定地區所涉及的行為模式;最後一個步驟是確定環境開發所需的行為模式影響文化的其他層面至於何種程度。除了文化生態學,John Fiske所提出的文化經濟概念中的消費,只有傳播意義者而無消費者存在,在整個流程中,意義是唯一不被商品化、不被消費的基素,而是被製造、再創造乃至流通,在文化經濟底下所流通的不是具體可見的商品,而是意義與愉悅,人們對於文化商品的消費不能僅看成是受工業家的魅力商品化、同質化,而是大眾在文化工業產品與日常生活的接合面上所創造出來的,他稱之為「庶民文化」以與大眾文化做區別。文化生態學背景的地方文化產業與文化經濟觀點底下的文化消費,是為本論文探討工藝產業之供應者與使用者的兩大核心概念。本文即試圖由文化與社會作為研究的出發點,為美濃工藝發展探尋軌跡,在文化層面上回溯其工藝發展的基礎,在社會層面上追究其何以竄起的相關條件,並採借西方社會學者批判性觀點。由文化生態學出發,本文採取較為「全觀」的方法來看待美濃工藝消費文化,綜納各項與美濃工藝發展相關的文化因素作為分析討論的對象,以描繪出美濃工藝發展較為清晰的輪廓,以及工藝表現與文化背景的因果解釋,之後再以社會學說及觀點來評述美濃工藝近幾年在經營上的轉變,來反思美濃工藝變遷底下所隱含的社會力交織作用的場域。

        章節編排上,第一章緒論後,第二章回溯其文化背景並描述工藝發展的軌跡,同時探索工藝與當地文化、社會環境之關聯性,第三章引介西方文化與社會觀點作為第四章反向思考與評述美濃工藝消費文化的理論基礎,第五章則期許工藝發展能顯現現代意義與生活價值當作結語。美濃工藝發展在台灣是一獨特的例子,第一,她專業生產的產業規模小;第二,她與當地居民生活關聯性薄弱;第三、也是最主要的是她走「觀光化」路線,本論文的「問題意識」也圍繞在工藝因「觀光化」取向所引發的一連串思辯,並預告工藝與文化、生活逐漸「異化」的危機。

 

 

 

~~有關論文之全文內容可至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查詢或下載~~

 
 

六堆客家鄉土文化資訊網